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月9日,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暑假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润盐镇开展火把节筹备活动实地调研,研究非遗文化的当代新发展路径。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的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彝族火把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成过程可追溯到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火崇拜。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1994年首届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由原来的民间节日被政府推向社会舞台,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经过几次转型之后,彝族火把节发展成为新型火把节,在包括社会凝聚、社会认同和心理归属的社会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筹备、组织、举行火把节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群众通力合作参与火把节仪式,共同庆祝。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不仅包括彝族群众,还包括当地其他民族群众和外地游客,这极大的促进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其现代化发展。实践团实地考察彝族火把节的准备过程,探寻彝族火把节在保留内涵的基础下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实践团成员以小组的形式,实地到访了县城内的农贸市场,看到已经有许多商户们在售卖火把,了解到这些火把一般是他们在家中制作好再拿到街上售卖,故实践团成员未能拍到实时视频,但通过商户们热情的介绍,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制作火把的基本过程:刮松脂,准备竹篾-制作篮形结构-绑扎和加固-添油。实践团成员还观察到集市上还有许多商户在卖鸡,了解到火把节有家家杀鸡的习俗。
(图为彝族火把节准备场景)
通过采访几位彝族青年,实践团成员对火把节有了深入的认识。在火把节正式开始之前,家家户户通常会做些准备活动,如制作火把、买鸡、买猪、买羊,还有打扫家里卫生,准备好过节要穿的服饰等。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在过火把节时,会邀请家族中的亲人、朋友们一起过节,还会轮流到亲戚家去玩。参加火把节最重要的就是打火把,三天会进行不同的打火把,含义也各不相同。除此之外,火把节有其独特的祭祀活动,火把节所杀的鸡,通常会把鸡毛留下,将其放在后门,在第三天的时候再拿到山上去烧掉,此举寓意辟邪。
彝族青年还告诉实践团成员,火把节这三天分别要做哪些活动。在第一天中,早上还在拂晓时就会把鸡拿到田里面,举在头上绕三圈,寓意土地丰收、防范洪灾。然后杀鸡,将鸡头、鸡翅、鸡腿、鸡肝煮熟,加上烟酒和水果,还会做三个圆形的和三个圆柱形的乔粑粑,三个圆形的是为了纪念祖先,而三个圆柱形的是为了安抚游魂。下午杀猪会用火烧,取出猪胆,如果猪胆很大的话寓意今年会丰收、家庭和睦;如果猪胆小寓意着家庭不顺。杀猪完之后会将猪头举在头上逆时针绕7圈,顺时针绕9圈,寓意平平安安。晚饭过后会点燃火把,绕着房屋转三圈,最后在大门一起燃烧,寓意着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烧掉,最后会插在田地里面,然后跳达体舞。
火把节第二天中,彝族人们会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如果已婚,还会去娘家拜年,晚上用三把火把在田里转三圈,最后插在土地里。第三天通常会在亲戚家玩,晚上会点火把,将第一天保留的鸡脚皮和鸡喙,鸡毛用麻绳绑起来,将竹子劈成两半,当作猪槽、牛槽、马槽,分别在里面放玉米面、草等,然后烧掉鸡毛,人们希望牲畜的神能够保佑主人家的各类家禽牲畜。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彝族青年合影)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暑假实践团在此次实践中,体验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氛围。通过火把节,各民族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深化感情,形成集体记忆,促进交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讯员:冀志宏、刘珊珊、任冰蝉